杨姨娘从此一心一计的给常晴办起了嫁妆。
五奶奶见她做事十分用心,便也放心地都交给她了。
而常晞这边正在跟糕点铺子的掌柜商量重新开业的事。
之前常家遭难,常晞咬紧牙关,没有把自己手里的两间铺子卖出去。如今危机总算过去了,她的点心铺子也准备重新进货开门。
银子又成了大问题。
常晞这才终于体会到,什么叫做“一分钱难倒英雄汉"。
她开了箱笼,把仅剩的一匹妆花料子找了出来,让李辉拿出去卖钱。
余妈妈忍不住别过脸去。
常晞笑着安慰她:“以后就都顺过来了,有人还怕过不出日子来?"
余妈妈忍着泪连连点头。
转眼又到了中秋节。
这一年,常家一切从简,没有了灯花遍地,只在各人的房屋门口点了两盏灯笼应景儿。
一家子男女老少都围坐在阁楼的圆桌旁,吃着月饼,喝着桂花酒,常晴指着窗外的大月亮,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,小丫鬟们捧了时令的果子上来,五奶奶一边给孙氏布菜,一边还不忘给常晖斟酒。
外间有几个小丫头在楼下放小梨花,亮晶晶的火光在她们手里闪耀着,笑声洒了一地。常晴看着就来了精神:“她们可真会玩儿,我也放去!"她拉着常晞就往楼下跑。
常子卫独自站在窗边,看着远方的明月,听着周围传来的阵阵笑语,心里是从未有过的平和与满足。
当常晴的嫁妆单子送到邹家之时,何家的人上门来提亲了。
"常家世代书香,家学渊源,常老爷两榜进士,为人高风亮节,深受一方百姓的爱戴,家里还出了个少年举人,前途更是不可限量!女儿也是个个出色,通文墨、识大体,"这媒人十分能说会道,把常子卫夸得天花乱坠常子卫不动声色地跟媒人打着太极,心里盘算着怎么能把欠何沐阳的钱尽快还上。
他是嫁女儿,可不是卖女儿!
媒人原以为一说就成的,谁知常子卫却一脸的淡然,倒叫他一时有些摸不准了。
"这是大事,您和太太思量些时候也是应当的,我改日再来拜访。"媒人笑着告了辞。
常子卫马上叫来了大管家。
“你亲自去一趟随安,我还有几样东西存在那边,你去替我取回来。
随安还有东西?
不是都卖了吗?
大管家试探着问他:“有没有物品清单?我好回去照着找,免得遗漏。”
常子卫摇了摇头。
"你去了就直接找二老爷,说我有几块石头放在他那里,让他拿出来就行了。”
当年二房在南方做生意时,曾有人想跟常子敬和常子卫搭关系,送了几块极其名贵的冻石,其中有两块印章大小的寿山冻石,一块红如鸡血,是难得的名品;还有一块是石中极品的黄田冻,更是珍稀异常!
这样大的手笔,肯定所求不小,常子卫当时不过是个翰林小官,心里也不愿意跟这些人有牵扯,所以没有收。可是后来他无意间得知,二房并没有把东西退还给人家,而是自己留下了。他心里不喜,不过也没有说什么。
如今他们三房的关系已然岌岌可危,常子卫又急需用钱,少不得豁出脸去要回来了反正事情也是自己办的,把东西要回来也无可厚非。
正想着,外间有人回禀:“太太请您去正房一趟,说有事要跟您商量。”
大管家很有眼色地退了出去。
家里的风波终于平息,众人都有种劫后余生的庆幸之感,家里的气氛轻松不少。
钧哥儿被闷在家里太久了,每天连饭也懒怠吃,五奶奶看着心疼,就跟常子卫和孙氏商量,想请全家人到寺里上柱香,顺便逛一逛。
一语提醒了常子卫。
“确实应该去上柱香!这是晴儿在家的最后一年了,也该全家人出去逛逛,拜了寺庙,顺道再去西城山登高赏秋景。听说今年的枫叶红得早,我们正好去看看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