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与芮给秦卓的任务,就是现在开始准备物资,购买牛羊农具油盐等物,同时要开始想办法移民。
百姓们好好的住在南宋,谁愿意往济州岛去。
古代的百姓愿意背井离乡,通常只有两种可能,一种是天灾,没的吃了,只能往外迁移,第二种是兵祸人祸,也很难生存,只能往外迁移。
简单说,只有活不下去,百姓们才会迁出去。
当然,在南宋还有第三种,大量的商人感觉到国外生活好,更容易赚钱,就会带着财产离开南宋,移居到海外,南宋两浙路这样移民走的商人还挺多的。
两浙这边移民还有个特点,通常会一群一群的移,所以人口流失会比较大。
哪怕后世,温州人做生意,也是抱团成群,带着同村同族,一起去外面干,这是有传统的。
我们看下两历史上两浙江人口数据对比,可以看出移民巅峰就在嘉定十二年后。
乾道九年(1173)两浙户数为二百二十九万户。
嘉定十二年(1219)两浙户数为二百八十九万户。
四十五年间,户数增了六十万,平均一年增十几万,这是看起来很正常的。
但到嘉定十六年(1223)也就是现在赵与芮刚到定海县的这年,两浙户数突然降为二百二十万。
短短四年时间,整个两浙江,少了六十九万户,两三百万人。
要知道,从嘉定十二年到十六年,两浙这边并没有大规模的战役,受到战争波及影响很小,但居然出现这么大规模的人口变动。
接着再看到宝庆元年(1225),两浙户数降为一百九十七万户。
仅两年间,又少了二十三万户。
赵与芮来到定海的时候,正是两浙大规模人口外流的时候。
一个国家的人口快速外流不外几种因素,大伙觉的国内不好,大伙觉的国外好,大伙觉的国内不安全,大伙觉的国外安全,大伙觉的国内不好赚钱,大伙觉的国外好赚钱。
此时南宋具体人口外流是什么原因,历史学者们不在现场,自然也只能靠猜。
但‘住蕃’占据了大多数,很多村落家族,都是举族迁移。
赵与芮说到移民,当地大户严康有话要说。
“回大王,下官发现,这几年整個两浙,人口外流比较严重,下官有个仆人告诉下官,他老家村落举族迁移,一下子走了上百人。”x33
严康虽然不是本地人,但家里好多仆人是本地人,这几年深有体会,甚至有仆人契约期没到,直接悄悄跟着族人跑了。
赵与芮则问:“百姓们为何要移民海外?背井离乡?”
严康愣了下,欲言又止,下意识看了眼秦卓。
秦卓立刻道:“大王开明,当我们如---自己人,严干办有什么就说。”
秦卓本来想说,视我们如兄弟,然后想想,自己将来会是赵与芮岳父,这个兄弟两个字,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。
严康这才说道:“百姓的田越来越少,大量的田都被官勋和富商士绅收到手中,百姓们生活艰难,甚至无田耕种,只能离家出走,另寻生路。”
严康说的就是两宋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。
两宋分主客户,主户就有田的,客户就是没田的,也就是佃户。
当然,历史上各朝各代土地兼并都很严重,明朝田地比南宋还多,粮食产量估计不如南宋五分之一。
明朝有几百万亩几百万亩的大地主(主要是蕃王勋贵们),南宋没有,但南宋几千几万亩的很多,比明朝多,好比丞相史弥远,就拥有良田两万多亩。
但同样丞相级别相比,明朝的徐阶有田二十四万亩,你看看,大伙级别相同,老史放到明朝都不够看的,排不上号。
严康是从平江府移民过来的,主要的生意在海上,所以对田地不重视,当然,他重视也没用,因为当地很多田产已经有主,这么多年下来,他才在定海县买了五百多亩。
现在定海县的情况是,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田,除非你远超市场高价。
据严康所知,定海县拥有上万亩田的就有三十二人,基本都是当地官勋士绅。
定海县一共四十八亩田,除掉官田湖田,拥有上万亩的就有三十二人,想想老百姓手里还有多少田?
大量的百姓成为无田的佃户。
说到这里时,秦卓道:“只要济州岛有田给百姓,移民相对会容易很多。”
他的意思是问赵与芮,沂王你知道济州岛的情况吗?
赵与芮一心想得到济州岛,这在思想比较开放的秦卓也不能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