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如说房屋的高度,还有开门的朝向,都有着严格的标准。
赵峰的目标很简单,就是等着以后人数越来越多,把八卦城一点一点完善起来,真正成为一处世外桃源。
在赵峰回来的几天后。
陆续又有人来到白波山。
这次更多的是难民。
而且是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来。
赵峰在打听之后才明白。
原来这些难民都是汾河边上的普通百姓,因为水灾,很多村庄都付之一炬,所以都成了难民。
这跟最早来投靠赵峰的那帮难民一样,都是因为汾河的原因。
汉末这个年代,没有水利工程,更没有抽水泵这些高级设备。
所以大多数百姓都会就近在河边建造村庄,因为有水,就代表着不怕旱灾,粮食就能长得更好。
不光是村庄,就连城池也是如此。
天下,所有的城池,不管是县城,还是郡城,距离河水都不会太远。
这也是华夏百姓多年来的习惯。
哪怕是两千年后的现代社会,也都会选择靠近水源的地方。
而汾河,就是河东郡最大的河流,所以在汾河旁边建造的城池跟村庄有很多。
但是谁能想到今年的雨水太多,汾河暴涨。
县城倒是能扛得住,但很多村庄可扛不住了。
田地里种的粮食被汾水吞没,房屋被大水冲垮,所以难民有很多。
这些难民也早就听说过赵峰的名号。
一开始是觉得赵峰不会接受难民,毕竟都是些普通百姓,又不会打仗,所以压根不敢到白波山来。
但是赵峰在卫县,对着百姓说了那一番话之后。
几天时间就传遍了整个河东郡。
越来越多的难民,抱着试一试的态度,来到白波山。
不求别的,就希望能有点吃的,不饿死。
这些难民也是够苦的,赵峰看到不少孩子都被饿的皮包骨头。
饿急了,没粮食,直接啃树皮的都有。
对于难民,赵峰是来者不拒。
直接在白波山架起二十口大锅,每天煮粥。
只要来的,不管留不留下,先吃饱再说其他。
……
短短十几天内,白波山的人数又出现了暴涨。
从五千多人,激增到两万多人。
这些难民来了之后,自然不想走啊,毕竟只有在这里才能吃饱,傻子才想走。
留下的难民也不是干吃白饭。
就连小孩,老人,也是帮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,赵峰对他们的好,这些难民都明白。
所以这些难民都想着多干活,报答赵峰的救命之恩,收留之恩。